close

北新橋街道為轄區養老院搭建了智能化平臺,老年人可以上網聊天。首席攝影記者 吳寧/攝李網站優化紅兵 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愷悌 “中國老齡產業協會”副會長
  ■《決定》當鋪原文摘錄
  放寬投資準入……放開育幼養老整合負債……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……
  ……積極應對人口老汽車貸款齡化,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……
  就在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公佈的當天,為期三天的“2013北京系統家具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”在北京展覽館拉開大幕,5萬老人參會。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說:“政府努力的方向就是,讓市民像享受豐富又便捷的飲食業服務一樣享受養老業服務。”
  現狀 公辦一床難求 民辦價格太高
  目前百姓意見最大的就是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,而民辦養老院又價格昂貴。有媒體計算過,像“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”這樣物美價廉的養老院,等一個床位要排上166年。
  李紅兵表示,第一福利院是計劃經濟的產物。準確地講,它並非標準的養老院,而是社會福利機構,以前只接收國家優撫的老人,運營成本和入住的老人都享受補貼。這些年向社會開放後,依然實施老政策,就變成了畸形產物,才會出現“一個床位等上166年”的極端現象。
  “中國老齡產業協會”副會長張愷悌表示,當市民感覺到一床難求的時候,往往不是要送一位健康的老人入住養老院,而是要給一位失能或失智老人找個放心的家。失能老人對於養老院的需求是一種“剛性需求”。目前北京市的養老床位8.2萬張,入住率只有60%,大量閑置的床位恰恰是因為不能給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。
  李紅兵也表示:“此前建成的養老院走的都是計劃經濟的思路,對老年人不理解也不瞭解,用類似建設療養院的方式來建設養老院,提供的服務就不能真正對應老人的需求。”
 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形式涇渭分明。公立養老院享受著政府在土地、人員、運營等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,幾乎實現零成本運營,而民辦養老院享受到的補貼微乎其微,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。張愷悌告訴北京晨報記者,出於調研需要,經常邀請一些民營養老院的經營者參與討論、暢談意見,這樣的“座談會”往往開成了“控訴會”。
  措施 民營養老院成本將大減
  在“2013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”上,面對著逛會的老人們,李紅兵說:“大伙還都記得幾十年前,人們站那兒等吃飯的場景——如今的養老業就是這種狀態。但是隨著我們的發展,相信未來的養老業可以隨時為您提供豐富多彩的個性化服務。”
  李紅兵說:“政府以往制定的養老政策體系都是服務‘小眾’的,如今卻要服務‘大眾’——今天我們面對著史無前例的銀髮潮,服務‘小眾’的政策體系就變成約束性的成本,變成了制約發展的門檻。”
  如何降低這些成本、砍掉這些門檻就是今明兩年政府需要努力突破的方向。這些門檻包括土地政策、稅收政策,甚至社保政策。
  “好在市政府已經完成了頂層設計——《北京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》已經出台——這個政策未來10年都不會過時。”
  李紅兵表示,“意見”將分解為若干項任務,到2014年需完成其中的80項任務,為此政府各部門陸續出台的政策文件會多達60餘份。我們希望這些政策可以切實支持北京養老業的發展。”
  《意見》提出:用於建養老院的土地將實施政府劃撥,社會力量建設的非營利性養老院一張床位最高可有5萬元補貼,收住一位失能老人每月補貼500元。
  再加上配套的水、電、氣等相關稅收的政策優惠,民營養老院的成本至少要比原來減少三分之一。李紅兵表示,老人進入養老院的收費也會隨之降低,而服務質量將會提高。
  方向 公辦養老院只能來兜底
  李紅兵表示,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養老院,今後都應按照市場的規律和方式運行。政府將對公辦的養老院實施改革,“我們想讓它逐漸回歸到這樣一種狀態: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,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,原來公辦的養老機構,進行公辦民營,把添加在公辦養老院里的政府補貼部分,一是剝離出去一部分,把應該貼補的部分進行透明化;二是把補貼補給真正需要政府兜底的對象上去。”
  今年起由政府投資建設的養老院,都將實施“公辦民營”,引進專業服務商,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。而所謂的“公辦養老院”只接收“三無”老人、高齡老人、失能和失智老人,以及低收入的“失獨”老人,這就是所謂的“只起政府兜底兒的作用”。李紅兵表示,只有理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,養老行業才能健康發展。
  ■探索
  “公辦民營”養老院樣本剖析
  高昂護理費讓床位閑置
  占地近3000平方米,相當於半個標準的足球場,卻只放65張床——首家以“養護院”命名的養老院9月出現在北京海澱區稻香湖一帶。與其他養老院搶著收健康老人不一樣,它只接收失能、失智老人。這家養護院就是“公辦民營”的試點——由海澱區投資建設,交由養老服務商“萬福年華”負責經營。
  據工作人員介紹,由於接收的是失能失智老人,空間就很重要,樓道、電梯都不是按一個自由活動的人設計的,而是按方便輪椅和病床的移動來設計的。與別的養老院不一樣,這裡設有臨終關懷室和宗教室。子女通過電腦平臺和手機微信瞭解老人的狀況。
  但是,當政府新建成的養老院交給如“萬福年華”這樣的社會資本運營後,又一個問題浮出水面——高昂的護理費依然會讓床位閑置。
  記者從“萬福年華稻香湖養護院”獲悉,接收一個完全失能的老人,照料費用是最高的一檔——每月4500元,而床位費是最低的一檔——每月2600元。工作人員解釋說,失能老人對居室不會有太大的要求,因此一般安排6人同住的多人間,但是對護理員的要求就非常高,護理員每兩個小時要幫老人翻一次身,因此護理費是最高的。
  建議設立長期護理保險
  每月7100元的費用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。張愷悌告訴北京晨報記者,到2015年,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,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,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.5%。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達1240萬人左右,占總體老年人口的6%多,比2010年增加160萬人。要想應對如此龐大的失能老人群體,中國必須著手建立“長期護理保險”——40歲起繳納保險金,老了以後享受卧床護理費用報銷,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家庭的負擔,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基本養老服務的均等化。
  李紅兵也在老博會上呼籲:“希望可以將屬於醫保範圍內的康復護理內容由目前的30多項擴大到70多項;希望可以採取醫保份額分一點、財產資金切一點的辦法,階段性地解決長期護理保險出台前老年康復護理費用過高的問題。”
  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  (原標題:“一個床位等166年”將成歷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10dajd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